地震知识科普,自救,互救,如何应急救护!
今天我们聊一聊地震自救互救及如何搜救应急救护行动。
一、什么是地震
地球在公转和自转等运动中,会积攒大量的能量,而这些能量最终将被地壳释放,在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波动,叫做地震。
二、地震的类型
1.构造地震
多由地壳发生断层引起,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,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,岩石就发生断裂,释放能量,形成地震。
2.火山地震
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,如岩浆冲破围岩或气体爆炸。
3.塌陷地震
因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,主要发生在石灰岩等易溶岩分布的地区。
4.诱发地震
在特定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,如水库蓄水、注水抽水、采矿和地下核爆炸等。
三、地震震级
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;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,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,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,震级越高,释放的能量也越多;国际通用的震级叫里氏震级有0-10个级数。
四、地震烈度
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。对同一个地震,不同的地区,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。距离震源近,破坏就大,烈度就高;距离震源远,破坏就小,烈度就低。从1度到12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。
五、地震带分布
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,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,在地震带外,地震分布零散。世界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—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、欧亚地震带、大洋海岭地震带。
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――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,受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,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。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:台湾省、西南地区、西北地区、华北地区、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。
六、我国地震的特点
1.地震多
5.0-5.9级地震:16次/年。
6.0-6.9级地震:4次/年。
7.0-7.9级地震:2次/3年。
8.0级以上地震:7次/100年。
2.强度大
2001年昆仑山口西8.1级地震。2008年四川汶川8.0级地震。
3.分布广各省均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。
30个省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。20个省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。
4.震源浅
宁夏海原,1920.12.16,8.5级,17km。
辽宁海城,1975.02.04,7.3级,16km。
河北唐山,1976.07.28,7.8级,23km。
四川汶川,2008.05.12,8.0级,10km。
青海玉树,2010.04.14,7.1级,14km。
四川雅安,2013.04.20,7.0级,13km。
5.灾情重
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,死亡20万人。
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,死亡83万人。
1920年宁夏海原8.6级地震,死亡23.4万人。
1976年河北唐山7.8级地震,死亡24.2万人。
2008年四川汶川8.0级地震,死亡6.9万人。
七、地震的危害
由于强烈地震而使山体崩塌,形成滑坡、泥石流;
水坝、河堤决口或发生海啸而造成水灾;
震后可能流行瘟疫;
由于没有熄灭的火源、燃扡管道泄漏或电线短路引起的火灾;
地震使生产、储存设备或输送管道破坏造成有害气体蔓延;
震后由于人们为了避震而造成踩踏伤亡;
以及由于人们对地震知识缺乏了解,或者由于某些社会政治因素产生的地震谣言,往往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影响等。
八、地震的预防
当前科技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,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。对于地震,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、固定家具、建立完善的应对体系等。
平时多了解周边环境,加固房屋,合理安排布局,做好应急食物和水的储备,配置应急工具包,填写急救卡片,备注好个人信息等,以更好地应对灾害的发生。
九、地震的应对
地震来临时,是跑?还是躲?
1.室内避震
①迅速躲在低矮、坚固的家具旁或内承重墙墙角等地方。
②躲进开间小、有支撑物的房间等。
③抓牢固定物,保护好头部,及口鼻。
④千万不要轻易跳楼,不要躲在楼梯处,不要乘坐电梯。
⑤不要到外墙边、窗边或阳台上避震。
2.室外避震
①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,不要立即返回室内。
②避开高大建筑物,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、过街桥、立交桥、高大的烟囱、水塔等。
③避开危险物,如变电器、电线杆、路灯、广告牌等。
④避开其他危险场所,如生产危险品的工厂,储藏易燃易爆品的仓库等。
⑤如果在野外,不要在山脚下、悬崖边停留。遇到山崩、滑坡,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。
⑥要避开河边、湖边、海边,以防河堤坍塌、溃坝、洪水或出现海啸。
3.震后自救
①要树立生存信念,相信有人来救你,千方百计保护自己。
②判断所处位置,改善周围环境,扩大生存空间,寻找和开辟脱险通道。
③保证呼吸畅通,闻到异味或尘土较多时,设法用湿衣服捂住口鼻。
④不要大喊大叫,尽量保存体力。听到动静时,用砖头、铁器等物敲击铁管和墙壁或吹响口哨,发出求救信息。
⑤尽量寻找和节约食物、饮用水,设法延长生命,等待救援。
⑥如有外伤出血,用衣服进行包扎,如有骨折,就地取材进行固定。
4.震后互救
①对埋在瓦砾中的幸存者,要先建立通风孔道,以防窒息。
②挖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异物。蒙上双眼,避免强光的刺激。
③在救出伤病员时,应保持脊柱呈中立位,以免伤及脊髓。
④救出伤病员后,立即判断意识、呼吸、循环体征。
⑤先重伤,后轻伤。外伤出血给予包扎、止血;骨折予以固定,脊柱骨折要正确操作。
5.灾后防疫
灾后疫情暴发的风险主要与是否有安全的水源、卫生设施、人群密度、人群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医疗服务等相关,与当地的疫病生态相互作用,并最终影响传播性疾病暴发风险的大小以及感染人群的死亡率。
震后防疫是首要:注意饮水饮食,临时搭建帐篷注意防火,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。
地震后如何进行搜救呢,地震灾害具有很大不确定性,救援现场也将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不同的救援难题,对于受困人员时间就是生命,而也需要注意救援人员的安全,如何用最少的时间、最低的投入,营救出更多的受困人员是救援行动的最终目标。
在救灾现场多坚持一分钟,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,地震后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的幸存者,并非奇迹;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-3周以上,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三周之前,绝不轻易放弃。
一、救援场地评估
1.封锁现场,设置警戒带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;
2.评估工作场地及周边可能存在的危险,做好应对;
3.评估受损建筑物结构,用途等;
4.标记危险区域和危险目标;
5.完成工作场地评估表;
6.向救援队通报工作场地评估结果。
二、救援场地评估方法
1.收集信息
①向指挥部或当地政府获取救援场地及周边信息;
②向当地群众群众询问救援场地及周边信息;
2.现场勘查
①绘制现场草图;
②对现场进行分区;
3.监测与检测
①可在救援场地安装结构稳定性监测和余震报警装置;
②配带仪器检测工作场地的危险品及危险源;
三、搜救行动
明确搜救区域,表明身份,根据现场情况,有时需要大声呼喊,有时需要保持现场相对安静,以便识别受困人员,记录搜救情况,即时反馈。
1.人工搜索
①询问知情者并核实信息。
a是否存在受困人员;
b如果有受困人员,应详细了解受困人员的位置及数量;
c受困人员所处位置的危险信息。
②敲击、喊话器,监听受困人员信息。
a将搜索人员排成一字形、弧形或环形;
b应多人反复监听确认受困人员信息。
③搜救人员注意自身安全。
2.仪器搜索
仪器搜索主要使用声波/震动监听设备对受灾区域进行搜索,也会使用光导纤维设备、红外热成像设备,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搜索。
①声波/震动生命探测仪
a将检波器排成一字形、弧形或环形;
b应根据声音信息调整检波器位置。
②光学生命探测仪
a寻找现有缝隙或孔洞;
b利用破拆装备钻凿形成缝隙或孔洞;
③电磁波生命探测仪
a应保证搜索区域内没有无关人员;
b只能反活物的信号,应进行再次确认。
3.搜救犬搜索
a一支搜救犬分队通常由两只搜救犬及其训练师和一名队长组成,在搜救任务开展初期一般部署两支搜救犬分队参与搜救;
b多条搜救犬对同一区域搜索,最少一条犬确认。
4.综合搜索
a人工与搜索仪器交叉搜索确认;
b人工与搜救犬交叉搜索确认;
c搜救犬与搜索仪器交叉搜索确认。
四、搜救队伍设置
队长:分队的领导指挥者,概括情况并记录信息,与指挥部联络沟通,描述细节和提出建议。
技术搜索人员:执行电子仪器搜索。
搜救犬专家:执行搜救犬搜索并对发现的幸存者进一步确认。
医疗急救人员:为幸存者及参与搜救人员提供医疗急救处理。
结构专家:评估建筑物稳固性,并提出支撑加固建议。
有毒物质处理专家:监测搜索区域及周边空气状况,评估、鉴别并标记出毒物的威胁。
营救专家:对搜索分队进行辅助,包括为电子监视设备(相机、摄像机)钻孔摆放,并负责设置监听措施。
等等......
五、营救行动
1.营救行动组织与管理
①营救行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。
②营救小组组长、安全员、医疗队员应佩带明显标识。
2.营救行动程序
①制定营救计划
a营救人员作业编组和任务分工;
b营救装备数量和性能要求;
c后勤、通讯保障和资源需求;
d紧急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区域;
e信号、记号规定
②划分工作区域
a危险区
b安全监视区
c医疗处置区
d营救装备存放区
e进入、撤出路线
f安全撤离区
h轮换休整区
③创建营救通道
a垂直创建营救通道;
b水平创建营救通道;
c利用救援机械、装备和绳索救援系统创建营救通道。
④移出受困人员
a医疗队员应全程参与并协助移出受困人员;
b应在移出前遮挡受困人员的眼睛,对颈椎、腰椎损伤的受困人员应先保护后移出;
c伤情严重的受困人员,应由医疗队员检查伤情,决定处置措施和移出方法;受困人员移出前应做好急救、转移、后送准备。
⑤转移受困人员
a医疗队员应全程参与并协助转移受困人员;
b转移受困人员应保持平稳,对伤情严重的受困人员应进行现场急救;
c利用机械、车辆转移受困人员时,应由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操作;
d利用绳索系统转移受困人员时应由经过绳索救援训练的人员操作;
3.营救方法
①移除障碍物
a根据密度表评估障碍物的重量选择移除装备;
b大型机械移除障碍物时应由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操作机械;
②支撑、加固受损、不稳定建筑物
a应避开结构松动、移位和悬挂的部位;
b采用叠木支撑进行稳定。
③顶撑障碍物
a根据密度表评估障碍物的重量,选择顶撑装备;
b顶撑作业应避免障碍物周边的构件发生位移;
④破拆障碍物
a狭小空间、密闭空间破拆障碍物应先检测,后破拆,采取通风、降尘措施,避免使用机动装备;
b在受困人员正面作业时应防止废墟掉落;参照清洁破拆方法;
c在破拆过程中注意救援人员安全。
⑤建立绳索救援系统
绳索装备、个人防护装备、绳索技术系统
受困人员救出后,根据相应伤情及时进行医疗处置;救援任务完成后,整理装备,有序撤离,根据情况返回大本营修整或前往执行下一任务。
欢迎指正、补充、留言、探讨。
编辑|沐阳同学
视图|源于网络,侵权立删
来源:沐阳见闻录(微信公众号)
99905i银河官方网
Guangdong PinwillScience&Technology Co.,LTD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雅园中心路2号3栋304-305室
业务咨询:13686183913/陈经理
电话:400 9620 331